实施工业取水定额管理是促进企业节水技术进步、不断提高工业用水效率、实现合理用水的重要手段。我国工业取水定额管理始于1984年,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和国家经委联合发布了《工业用水量定额(试行)》。1986年对试行定额进行了修订,增补了个别产品,试行定额主要用作城市规划和新建、扩建工业项目初步设计的依据和考核工矿企业用水量的标准。该定额标准对促进工业企业用水和节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促进企业节水,国家相继发布了多项取水定额国家标准。2002年,国家标准GB/T18820—2002《工业企业产品取水定额编制通则》发布实施,此标准是我国工业节水定额的基础性标准,指导和规范工业用水定额的制修订工作。标准给出了取水定额的术语和定义、计算方法、编制原则和制定程序,2011年对标准进行了修订。随后陆续发布了39项涉及电力、钢铁、石油化工、纺织、造纸、食品发酵和有色金属等主要高用水行业的取水定额国家标准,这些标准的出台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节水技术进步、用水管理水平和用水效率的提升。锌冶炼作为有色金属冶炼的重要组成部分,取水定额标准实施后,按照2017年中国锌产量数据(622万吨)进行计算,预计节水量达到497.6万吨。随着后续标准的大范围推广,逐步达到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的“十一五”规划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按照湖南省工业用水2.2元每吨的价格计算,全年预计节约费用约为1.7亿元,不仅减轻了锌冶炼行业废水回用处理的压力,而且实现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节水目的。
目前国内锌冶炼企业在新水的管理和使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很好的节水效果。
管理上:加强用水指标定额管理;采用经济措施实行计划用水管理,设立节约用水专项奖惩制度,采取用水梯级价格政策,通过激励机制的建立,充分调动员工节约用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开展水资源教育,提高员工的节水意识,宣传节水的重要性、迫切性,提高节水的自觉性。完善生产用水过程控制与计量管理。
技术上:依靠科技进步革新和推广节水工艺、技术和设备,提高循环水利用率。并重点实施锌冶炼废水资源化,很多锌冶炼企业的废水处理采用生物法和膜处理法相结合的处理工艺,“低”排放综合集成技术,即采用:“节水优化管理—分质处理回用—末端废水处理回用” 系统集成技术处理有色冶炼废水,实现生产废水回用不外排。冶炼企业废水传统的处理工艺均采用石灰中和法处理含重金属污酸、废水,处理后达标废水中钙、镁离子较高,导致许多用水工序无法使用,为此,将该经车间处理站、厂废水总处理站处理后达到排放标准的生产废水送入废水深度处理站,使用膜法技术(纳滤膜、反渗透膜),脱除废水中钙、镁、硫酸根等离子,经深度处理后净水可返回作工业用水,用于生产工艺,处理产生的少量浓水,含盐量较高,用于对用水水质无要求,且消耗水量较大的水淬渣等用水工序进行回用。通过“节水优化管理—分质处理、分质回用—膜法深度处理回用”技术的实施,大型冶炼企业生产废水基本不排放,同时节约大量的新水。
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建的铜铅锌产业基地拟投资100余亿元,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有序衔接”的原则,分期实施新建30万吨锌、迁建10万吨电铅及稀贵综合回收系统、改造扩建20万吨铜工程,最终形成“30+30+10”的具有五矿特色的铜锌铅产业示范基地。项目充分选取了国内外铜铅锌冶炼先进技术,采用双底吹连续炼铜、大规模锌湿法冶炼、大极板自动化电铅冶炼,在工艺具体环节进行了创新布局和选型,实现产业技术升级,打造一个联合冶炼、综合回收、统一规划、一体化配置的铜铅锌冶炼示范基地。在废水处理方面,通过多个雨水收集池对前期雨水进行收集后回用,工业废水通过多个工艺处理,从而实现废水的零排放。同时有雄厚的标准化工作基础,先后起草以下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
铜、铅、锌、镍精矿中砷含量的测定(国际标准)
氧化铟锡靶材化学分析方法(国家标准)
铅及铅基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17部分:钠、镁量的测定(国家标准)
YS/T 1218-2018 铋黄(行业标准)
YS/T 1220-2018 铬靶材(行业标准)
YS/T 1225-2018 高纯二氧化锡(行业标准)
银精矿化学分析方法(行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