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目的:目前,国内污染土壤固化处理试验流程中的人工压实过程主要依靠操作人员的经验和个人感官,人工压实时不同层次的装填高度、压力大小都无法统一,这将影响到土壤固化块的最终抗压强度,因此不同处理方法之间缺乏可对比性,这给试验过程带来较大的系统误差和不确定性,有损于试验数据的准确性,从而影响土壤固化工艺参数(如固化剂添加比例)以及研究人员的最终决策。另外,多孔性是土壤固化块的致命弱点,因为较大孔隙率易形成彼此联通的孔状结构,从而使得抗压强度和抗浸泡性能不佳,促进污染物质的浸出。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制定一种误差下、精确的污染土壤固化处理试验方法的标准显得十分必要。本标准的制定避免了现有人力压实或分层压实所带来的较大系统误差和不确定性,统一试验条件便于不同试验样本间的相互比较;能够与修复工程现场施工工艺更好地匹配,为污染土壤固化修复工程提供更精确的修复技术工艺参数,最终可以达到节省固化剂用量、削减工程成本的目的。
2. 意义:我国土壤污染形势严峻,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污染土壤对环境安全和民众健康造成巨大威胁,迫切需要开展修复治理工作。2007年到2015年全国土壤修复合同签约额从2.05亿元上升到21.28亿元,资金累计总额约为99亿元。2016年土壤修复市场容量约为90亿元,2017年土壤修复市场容量约为70亿元。目前已有28个省份实施了土壤修复工程项目。固化稳定化作为我国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主要技术方法之一,已在湖南、湖北、重庆、江苏、浙江和上海等省市应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实施的土壤固化稳定化修复工程案例已超过100例,占到了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项目的90%以上。因此,本标准将广泛应用于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领域。
本项目立项符合《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年~2020年)》第三章“重点领域”中第三条“加强生态文明标准化,服务绿色发展”专栏5“生态保护与节能减排领域标准化重点”中的“环境保护”范畴;在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中,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列入重点领域。污染土壤处理处置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促进节能减排,加快构建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